王胜林不爱言语,从北京领奖回来在机场被媒体团团围住时,他也是一脸淡然,甚至有些严肃。ncm贵州163_163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_163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信息网_贵州163网
王胜林,黔南州三都自治县民政局麻风村负责人。
1994年秋天,他开始负责麻风村的物资运送和管理工作。此时,其父王开国、爷爷王玉春已坚持为麻风村的麻风病人服务了36个年头。
今年4月,在第十四届全国民政会议上,王胜林获颁民政部最高奖项“孺子牛奖”。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王胜林20多年无怨无悔照顾麻风村人的真实写照。他说:“麻风村的人就是我的家人。”
60多个年轮压过同一条路,3代人都把一辈子的时间花在了20公里的山路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地处月亮山腹地的三都自治县,因医疗条件限制,防控手段不佳,流行于全国的麻风病成了难治之症,其传染性让很多群众闻之色变。
为了将病人进行隔离治疗,该县将70多名病患集中安置到三合镇偏僻的大山之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麻风村。
要隔离治疗,就意味着与社会隔绝。那时的麻风村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运送物资和管理的人不到几天就无法坚持了。
“没有人做,那我来吧!”离麻风村路程较近的排偷村年轻人王玉春主动报名,承担起了进村照顾麻风病人的担子。
“如果我被传染了,我就住在麻风村。”面对质疑,王玉春毫不犹豫,牵着马,拿着一把镰刀、扛着一支火药枪、背着一口铁锅和生活必需品,头也不回地扎进了茫茫大山,翻山越岭20公里,走进了麻风村。
照顾了麻风村病人27年,病人把王玉春当成亲人,王玉春也把他们当做了家人。
临退休之际,王玉春把肩上的担子交给了儿子王开国,“不管有任何情况,你都要把麻风村的病人照顾好。”
接下父亲肩上的重担,王开国拉着马走上了这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任凭时间在这20公里的长度里肆意流淌。
常年累月的日晒雨淋,让王开国的身体开始吃不消。1994年9月,15岁的王胜林刚上初中,41岁的父亲王开国积劳成疾卧床不起。
临终前,父亲把他叫到床边,“我不管你读什么书,做什么工作,麻风村人就是家里人,你要一直照看好他们。”
从5岁起就跟随爷爷进出麻风村的王胜林早就把麻风村看做一个平常之地,父亲的交代和儿时的印象,让他一口应承下这份事业,从那一天,直到现在。
20米悬崖跌落下一颗心,10根钢钉禁锢了3处骨折的身体却钉不住那颗心
20多年风里来雨里往,王胜林对进麻风村的路熟悉到了极致,每个拐弯之间相隔多久,他都能在心里计算出来。
但就是这条熟悉的路,他在走了20多年后,跌了。
去年10月26日,王胜林给村里老人送完物资后进了山,村里的太阳能发电机坏了,他要去勘察一个小瀑布,为村里安一个小型水利发电机。
30多米高的瀑布。王胜林爬上去10来米,不慎踩空,跌到了瀑布底。
半个多小时醒来后,王胜林头破血流,他发现右手腕和整个右腿疼得无法动弹,在山里等待了近5个小时才得到救援。
得知信息的三都民政局,安排人员将王胜林送往黔南州中医院救治。
手术后,恢复意识的王胜林嘟嘟囔囔,同事潘世刚用耳朵贴近他的嘴边才听清:“请领导赶快安排我媳妇和兄弟去麻风村,他们等不起。”
此时的王胜林,因右手手腕和右腿4处骨折,全身被打入了10颗钢钉。
“这么多年,他摔了几十次,受伤20多次,之前从来没有中断过工作,去年实在没有办法了,他才让我们去送物资。”王胜林的妻子吴光云说。
此后,吴光云背着不满一岁的小女儿,牵着马,代替王胜林送物资。
60多年来,正是在王家祖孙三人的照料下,麻风村里的老人有了基本的生活物资保障。经过王胜林和父辈的双手,自来水接到村里,太阳能电源也接通了,村里的人们还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
一直居住在麻风村的张德雨老人说:“王胜林一家三代人对我们麻风病人的爱心,就是共产党对我们的真心,如果没有国家帮忙,我们得这种病早就不成人了!”
如今,王胜林负责的麻风村只剩下4位病人。
3600多次见面造就了一份情,20多年嘘寒问暖早已铸就家人般的陪伴亲情
“书记,麻风村的人就是我的家人。”
三都自治县民政局党委书记蔡明刚第一次和王胜林对话,就得到一个启示:为人民服务不用讲大道理,去做就行了。
因为照顾麻风病人,村民们背地里叫爷爷王玉春“大麻风”,父亲王开国“二麻风”,王胜林“小麻风”。
很长时间,村寨里办酒,只要王胜林一坐下来,满桌的客人立马就都走光了,没人愿意和一个从麻风村出来的人一桌吃饭。
结婚之后,王胜林带着新婚妻子走进了麻风村,刚走到村口就有老人迎了上来,可是才走了两步就停下了脚步,既想靠近,又刻意保持了距离。
“哎呀,王胜林带媳妇来了!”
“是啊,带媳妇来看你们!”王胜林熟络地回应着,一个个介绍给妻子吴光云。
年轻的吴光云看着身体因病多少有些“变形”的老人,本能的害怕。但她也能感觉到,老人们真诚的笑脸和对她的喜欢。
“他们看我,就像看自己的儿媳妇一样,眼睛都笑眯了。”吴光云后来知道,这样的感情和信任是源于丈夫数十年的坚守和责任。
如今,病愈后的王胜林又踏上了那条熟悉的山路,照顾村里的老人,为他们送终,是他早就许下的承诺。
王胜林往村里送的,早就不是物资,而是那份责任和爱心。那让他义无反顾走上山路的力量,不是源于那份所得不多的工资,而是源于他富足的精神世界。